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文 | 小谦
凛冬已过,影视行业恢复了生机。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影视院线板块全部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111.86亿元、10.15亿元,同比增幅为1.44%和53.76%。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和跨越式增长。
触底反弹的不仅是业绩,还有影视板块的市值。从年初至今,包括影视股在内的文化传媒板块上涨幅度超过50%,成为资本市场名副其实的“一哥”。但影视行业的回暖趋势还能延续多久,如何闯出一条高增长的新路,也成为行业内公司面临的新课题。
Q1业绩普遍回暖,影视行业盈利明显改善
今年一季度的影视板块,交出了亮眼的财报答卷。以部分上市公司为例:上海电影Q1营收为1.77亿,同比增长12.9%,归母净利润0.36亿,同比增长2894.6%;中国电影Q1营收为14.45亿,同比增长52.71%,归母净利润1.82亿,同比增长56.89%;光线传媒Q1营收为4.13亿,同比下降6.43%,归母净利润1.22亿,同比增长63.38%;奥飞娱乐Q1营收为6.02亿,同比下降9.78%,归母净利润0.17亿,同比增长154.44%;芒果超媒Q1营收为30.56亿,同比下降2.16%,归母净利润5.45亿,同比增长7.39%;华策影视Q1营收为9.64亿,同比增长104.83%,归母净利润1.47亿,同比增长28.95%;爱奇艺Q1营收为83.49亿元,同比增长14.73%,归母净利润6.18亿元,同比增长265.54%;万达电影Q1营收为37.58亿元,同比增长8.57%,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601.57%。
不难看出,影视板块主要上市公司,一季度几乎都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而原因离不开两点:行业回暖和降本增效。
2023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158.6亿元,同比增长13.5%,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5%;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39.32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87.85%;观影人次3.4亿,同比增长9.7%,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电影市场持续回暖。
电视剧方面,一季度《狂飙》《三体》等IP持续火爆,同时还涌现出《去有风的地方》《山河明月》等一批小众爆款作品。
行业回暖是一方面,但促成公司基本面改善的往往是自身因素,影视公司能实现盈利上的突破,主要在于降本增效、提质减量等策略的推动。
比如,由于春节档票房较好,经过谈判部分影院租赁条款改为纯提成,减少了租金成本,上海电影实现净利润暴涨;万达电影一季度持续推进影院租金及设备租金减免,降低建设成本、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等,加强各项费用管控,实现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7.57%,管理费用同比下降8.75%;基于影视宣传及推广费减少,华策影视销售费用0.33亿元,销售费率3.42%,同比下降10.38%,同时加强精品剧集推广,也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
不仅是传统影视公司,长视频平台也通过降本增效实现了业绩跃升。比如,爱奇艺通过收缩非核心业务等举措,减少非必要投入,更专注于加大头部原创内容的投入,于近年推出多部精品自制剧,并实现了会员量的暴增。数据显示,爱奇艺一季度日均订阅会员数达1.29亿,较上一季度净增超1700万;运营利润8.59亿元,利润率为10%,而在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9340万元和1%。
还有芒果超媒继续发挥低成本运营优势,第一季度,公司整体费率下降5.3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3.59亿元,销售费率11.75%,同比下降2.3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20亿元,管理费率3.93%,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
和影视行业业绩增长相对应的,是市场对相关股票的疯狂追捧。当前,文化传媒指数上涨超过54%,位居申万一级行业涨幅榜第一位。而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似乎单纯的业绩增长还不能解释影视板块如此亮眼的市场表现。
押注AI技术、打造精品内容,影视行业探寻持续增长路径
支撑影视板块热度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是当下最热门的AI技术。
2022年,影视行业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寒冬,随着供需两侧的大衰退,行业利润快速缩水,同时制作和发行成本居高不下,降本增效成了行业共识,此时AIGC作为降本大杀器,成功进入影视公司的视野。
华策影视在财报中就表示:“AI技术一方面有利于全行业提效降本,另一方面有利于IP价值的深化和放大。”爱奇艺高管也在财报电话会上称,二次创作者利用AI生产的脚本解说,可以提升二次创作内容的效率和质量,丰富海量短视频内容,对优质内容的宣发起到拉动作用,有效延长生命周期。
具体来看,AIGC对影视行业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将大幅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影视行业在剧本创作、拍摄过程、后期剪辑和宣发方面,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很容易错过上线的黄金档期,通过大量应用AIGC,影视公司就可以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抓住上线的黄金窗口,实现营收利润最大化,同时还可以加速影视的工业化生产,因此对影视行业来说,AIGC将是颠覆性的生产力工具。
另一方面,AIGC也将改变影视公司的盈利模式。影视公司作为海量正版视频的版权方,完全可以扮演数据库的角色,收取使用费。比如近期AI孙燕姿等概念爆火,类似视频的播放量甚至高达数十万,市场经济性已经被验证。
基于此,不少上市公司已经逐步开始了对AIGC的探索和应用。比如,光线传媒在3月下旬发布了动画电影《去你的岛》首张AI制作海报,并表示后续将更加深入地使用AI技术;华策影视在一季报业绩预告中透露,公司将充分利用AIGC技术提升影视行业全管线效率,包括影视剧本创作、AI换脸及换声、场景及分镜制作、数字人模拟虚拟角色、预告片剪辑、特效处理、AI海报制作等。
虽然AIGC功能强大,但目前为止,并没有明显推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实例,显然,从布局到落地形成规模效应还需时间。而一旦形成商业模式,必然加剧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行业利润也会进一步向头部公司聚集。尤其是版权、IP数量较多的影视公司,将摇身一变成为“卖矿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注意力经济下,影视行业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短视频、爽文小说、游戏等。如何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力,才是实现业绩增长的关键所在。目前来看,持续生产以爆款为首的精品内容,可能更能彰显影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作为国营影企代表的中国电影,近年来推出科幻爆款《流浪地球》系列,凭借进口片发行方独特优势,在影视行业站稳了脚跟;国产电视剧龙头华策影视也在今年推出了《去有风的地方》等电视剧佳作,发力小众市场;光线传媒则立足国产动画IP,开发“中国神话宇宙”体系,等等。深耕细分市场,或将成为影视行业获取内生增长动力的“潜规则”。
随着线下拍摄的恢复,内容生产进入正轨,近期精品影视内容的数量大幅增加,影视行业的精品化趋势也将持续。在此过程中,创作实力强大的龙头影视企业,有望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引领影视行业实现长期增长。
不过,供需两端的繁荣才是行业高增长的保障。当下,影视行业的“倒春寒”也在所难免,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为例,假期档共有18部影片上映,但今年15.18亿的票房成绩,低于2021年和2019年的水平。其中的原因,除了创纪录的出游人数和高质量影片的排期错位以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居民消费水平处于逐步恢复状态,释放的势能未到达最大值。不光是电影市场,即便是火爆的旅游市场,也出现了人均消费下降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人均旅游消费仅为510元,比2019年低了15.4%。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比2022年,影视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长远来看,在消费观影习惯加速回归的形势下,基于AI等新技术的赋能,企业持续发力产品端,仍有望实现业绩的进一步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