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各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人数快速上升,广东、四川、吉林、江西等地区纷纷预警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以陕西为例,西安市儿童医院日接诊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患儿500多人。
(资料图)
不少医生表示,往年的手足口病,皮疹往往集中在手心、足心、臀部、上颚,而今年的皮疹哪儿都有可能。面对临床上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的手足口病,如何在患病早期确诊避免病情恶化,如何对症用药让患儿尽快缓解症状,是摆在医生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手足口病高发期,出现疱疹要警惕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在夏季进入高发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且隐性感染传播比例较大。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黏膜疱疹,也可以出现在其他地方,有时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在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孩子身上发现丘疹或疱疹时要格外注意。
关注手足口病,早期识别危重症很重要
手足口病大部分患儿症状轻微,但三岁以下儿童感染需特别警惕发展为重症病例。因此,危重型早期识别很重要,可以从以下五点入手进行识别。
第一,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度,第二,神经系统出现精神萎靡、头痛、肢体抖动。第三,呼吸异常。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到40次/分。第四,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超过160次/分,皮肤花纹,出冷汗。第五,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糖增高,乳酸超过2.0mmol/ L。
患病早期对症用药,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手足口病是由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肠道EV71病毒、柯萨奇病毒常见,临床上尚无特效的药物,目前以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在患病早期,多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等,但需关注不良反应及控制用量;更重要的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中药在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上使用也较多,因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更适合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多属于中医“瘟疫”范畴。所谓“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入于内而发于外”,本病与肺、心、脾三脏关系密切。大多数患儿属风热轻证,病邪在卫分及气分,病机为疫毒外侵,邪郁肺卫,治疗当清瘟解毒,宣泄肺热。连花清瘟是手足口病的常用药物。
多项基础研究证实,连花清瘟具有明显抗EV71病毒的作用,同时能有效地抑制柯萨奇的增殖,抗病毒作用表现为直接灭活病毒,阻断病毒吸附细胞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之后的复制增殖。
临床研究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连花清瘟治疗手足口病能明显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15%以上;能够缩短即刻退热时间4小时、完全退热时间6小时,缩短手足皮疹结痂时间、新鲜皮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和食欲改善时间近1天,并且能够降低转重型比例,改善患儿预后。
接种疫苗可减少重症发生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至少有20多种,其中EV71是导致患儿重症、死亡的“元凶”。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