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种乳白色的药物被发现具有稳定、舒适的镇静作用,被麻醉医生形容为“麻醉牛奶”。
(资料图片)
这种叫做“丙泊酚”的药物自1986年正式进入临床使用以来,既可用于全身麻醉,也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小操作或检查,是应用最广泛的静脉麻醉药,每年服务全球上千万患者。
令人惊奇的是,麻醉医生发现,丙泊酚的临床使用不仅带来了催眠、镇静与遗忘,还常常让入睡的患者产生美梦,使得他们心情愉悦,产生放松感。
3月13日,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神经元》(Neuron)上发表一篇题为《丙泊酚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蛋白发挥抵抗快感缺失作用》的研究论文,基于临床的观察提示,首次发现了丙泊酚能够特异性结合多巴胺转运体,部分阻断多巴胺分子重摄取过程,从而引起脑内多巴胺升高的现象。
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丙泊酚的愉悦机制能否应用于抑郁症的干预。他们通过动物模型发现,单针丙泊酚注射即可在4小时后逆转快感缺失这一行为表型,并持续24小时至3天以上。这些证据指出,丙泊酚可通过特定分子结合模式,调控奖赏中枢多巴胺水平,对抗快感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丙泊酚与多巴胺转运体的结合模式有别于多种已知的药物分子(如可卡因),这也符合临床上观察到丙泊酚成瘾性较低的现象。
“快感缺失是抑郁症患者对生活丧失动力的核心表型,也是其他多种精神疾病的重要症状。”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霁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麻醉牛奶’这一老药,有望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快速获得精神科的临床应用,从而给抑郁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胡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项研究也是近几年来他的团队对于“反向转化研究思路”的探索成果。“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于从临床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一些神奇的疗法进行底层机制的探索,回到实验室做机制探索研究后,看看能不能进行再转化。”他说。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许涛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首先是在临床上观察到,丙泊酚的使用会让人产生欣快感,现在通过动物模型进一步发现,单针注射丙泊酚,4小时就能开始对快感缺失症状有明确疗效,接下去就需要再做人的表型。”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脑健康研究院袁逖飞教授是该研究的另一名共同通讯作者,他将负责下一步丙泊酚干预抑郁症对人的表型研究。
研究团队表示,已开展针对丙泊酚分子的结构改造工作,进一步筛选疗效更好、低镇静、免成瘾的新型药物。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难治性抑郁一直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愉快感缺失等症状维度的关注,也跟开辟难治性抑郁新途径有关。因为患者情绪低落这类核心症状缓解后,如果持续残留快感缺失,仍会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自我评价。这也是近几年国内外广泛开展致幻剂、麻醉剂等的抗抑郁应用,以及潜在机制研究的重要原因。”
谢斌表示,丙泊酚的研究属于这种探索之一。其他诸如氯胺酮,裸盖菇素,麦角酸二乙胺(LSD)、大麻素等都已在研究中,有的已经用于临床。但需要注意的,一是这些物质的抗抑郁作用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二是它们大多属于严格管制的成瘾物质,即便疗效再好,也需要进行化学结构改造,更精准地利用其药理部分,去除其成瘾部分。